智能制造与量子生命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两个概念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为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我们集团开展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也是德国最先提出来的工业4.0,美国跟进,口号为工业互联网。我国则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量化融合,利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工业。

目前也可以看到很多智能的,带有互联网功能的机器人替代了工厂里面的工人,参与到传统的制造业。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即机器的维护费用比日益增长的工人工资要低很多,同时能更加准确,还能24小时不间断。

但是看了神秘的量子生命一书后,我的想法渐渐有些变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本身就是被设计出来的“机器人”。我相信,如果不算人工工资,人一定是费用最低的,普适性最强的劳动力,而不是机器人。或者说,当智能机器人索要工资的时候,肯定比人类要的高。

这里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智慧值”。对于动植物体内的细胞,智慧值比较低。由于存在量子坍缩,使细胞之间的通信,只能存在于短时间快速的反应,同时距离也受到限制。所以创始者在设计人类的时候,大量的利用了嗅觉的原理,或者说混沌的原理。而当细胞组成为动植物后,不再是薛定谔的猫,物理规律发生了变化。

如果我们问,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这类问题,真的是很虚无缥缈。但是如果我问,细胞为什么而存在?我们是不是得到了某种启示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协调方式,也许是通过量子的原理,但仅仅如此吗?我不去深究。但是当对象是一个国家,那么国家智慧值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国家作为一个单位,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了打通人与人之间那种协调,那种信息对称,我们不得不利用硅基生命来实现,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城市的智慧值,国家的智慧值。更远的说是地球的智慧值。就算机器人取代了人类,也只是作为地球来说,内部进化的一个过程。正如人类取代了设计人类的那个物种一样。也许还是会两者并存呢。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