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与人类战略

我觉得长久以来,有些人类的现象被茫然的忽视了,正如我上一篇举过的人类发声的例子。现在的社会步入到信息化社会后,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广泛的传播,当物联网世界来临时,所有的物品,不仅仅包括人,都会联网,不可避免的产生巨量的信息垃圾,而我们的大数据,精准营销,就是为了帮助人类在需要的信息中推送到需要的信息。
而这种生态方式,会在上游和下游产生巨大的分歧和矛盾。一方面,谁来规定我需要接收哪些信息。另一方面,我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那么随机性被抹去,这与人类社会的随机性是相冲突的,既不利于人类的进化,也不利于人类的现阶段生存。
随机性不仅体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上,同样的也体现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以人类作为单元,每个人每天遇到的人和物,接触到的信息都是随机的,产生的结果也是随机的。这一点与我想表达的“最有路线”理论并不冲突,在社会随机性的基础上,总有一些社会学的规律产生作用,正如物理学发现的物理定律一样,在背后支撑着物体包括人类的行为。但是每个社会的性格和行为,同样也有着内在的规律。
不过,信息化的进程干预了人类的随机性。那么可以预见到,为了解决信息垃圾和随机性的问题,人类必然会设计出一种防治信息扩散的方法,这种方法正如我们微博和微信中体现的,圈子文化,只不过这种圈子文化不是以地域为划分手段了,而是在自由的互联网中,以兴趣为手段。
但真的是如此吗,我们的微博圈,我们的微信圈难道不都是哦哦们实际中接触的人组成的吗?无论这种方式如何改变,本源的东西是没有变的,是为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服务的。
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人上面来,以后的无人车取代人开,智能设备取代人来工作等等,只会让整个社会中的人的活动降低频率,那么反过来说,无人设备本身就会导致无人使用,这就是一个悖论。无人化设备最终不会服务于人,而是降低人活动的频率,促使人退化,或者进化到新的形态。
也许当时造人的上帝就是这样转变成了另一种生存形态,比如灵魂态。同样的人类会进入到虚拟世界中,而实际世界中的执行者都是机器,是不是很像呢?机器报废后,重新再来一部机器,而指挥机器的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像游戏中那样,重来了一盘而已,所以什么都不记得了。维度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时间也是如此,并不存在什么时间。
如果人是独立自主的物种,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人类战略是什么,正如国家战略,企业战略一样,我们做智能化设备是为了什么而做。不应该是取代人,而应该是帮助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不是帮助人更好的懒,更好的不工作不学习。而我们个体工作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懒,而是为了推动整个人类战略的执行。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