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7 电影观后

这几天看了几部电影,流浪地球2,头文字D,失孤。

失孤是大年初一值班的时候看的,总有一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情感,导演说这是一部温情片,不是为了让人大哭的。至少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很大,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后才知道有专门的寻找丢失儿童的网站和热心志愿者。这也是我觉得电影不太符合逻辑的地方,1998年丢失孩子的雷,怎么会上网的?而且还上的那么溜。一个修车店竟然还有电脑和网络,这要花多大成本,关键是还被雷遇到了。

结尾是给人了希望,和绝望。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而雷还在继续。就像开头在武汉轮渡上那个武汉人说的,这就是大海捞针,找不到滴。是到这里,电影把武汉人喜欢吵架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几年武汉元素在电影电视里面多起来了。印象较深的是扫黑风暴里面的海哥。

第二部是头文字D,初二涛涛过来给老妈拜年的时候看的。也算是重温了05年时几大帅哥的青葱岁月。周杰伦,余文乐,陈冠希,刘畊宏和陈小春。至于为何没有第二部,可能是当时请的演员价位都太高了吧,而且都是影视歌三栖的大帅哥。

第三部是流浪地球2,初四去陈君家,到光谷德国风情街看的。这一部我算是期待很久了。场景很宏大,拍得确实好。与西方英雄主义对比看的话,我们的电影更注重集体力量,流浪地球1也是这样。但我会感觉会有种精神疲劳的感觉,为何每部电影都得表现全人类?这可能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有关,但流浪地球如是,三体也如是。我们凭什么代表全人类?电影中移山计划是中国率领的,我们要去证明可行性,然后才是其他国家跟随。在全球各自为政的政治环境下,要建造几千座行星发动机,无异于痴人说梦。

大一统是梦,随机性才是现实。除非能再次出现第二个秦始皇统一全球,实现文字,货币和文化的统一。我们在秦始皇之后这么2000多年了,也没有实现任何规律的统一,律法,商品价格,行业制造标准等等。看起来我们是在统一的国度,但处处都是不是统一的标准。

比如鞋码,不同厂牌的鞋码会略有不同,虽然都是39码,卖家会说哪个哪个牌子的鞋子偏大或者偏小。不同款式的鞋子尺码也不一样,球鞋的尺码偏大,凉鞋尺码偏小等等。哈哈,就算实现了智能制造,我们也无法在网络上通过vr来选购鞋子。鞋子如是,衣服也是这样。

充电标准不一样,每个厂家充电器的电压和电流设置不一样,为了形成商业壁垒,让客户买了手机后,只能买自家的快充电器,就故意做成自家的标准,对USB线的定义改一下,电压改成5.2v等等。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