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1)。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2),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1):“弊邑之王所说甚者(2),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3),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4);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5),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6),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7),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1),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2),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3),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1),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2)。”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1)。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2)。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思考
“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从结果看。秦后与齐阴和。张仪利用秦王恶齐王这点。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此处“重”应为更重,而不是chong,“又”与chong重复。故应为加重绝交之意,以对应随后的更加严重的骂齐王,相当于无可挽回的阶段了。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张仪利用自己的相国信用和本身的性命,为秦国谋,秦王怎会不信任他?此点上,远高于陈轸。
轸曰:“伐秦非计也,。。。”
陈轸此谋精彩,但不合人情。楚王自己三次绝齐,错在己,怎会因己之错而责齐伐齐?张仪此计的根源在于赢得了楚王的完全信任,以及利益诱惑太大。哪怕此时,我想楚王都会认为不给土地的是秦王,而非张仪。所以楚国兴兵是问罪而非讨伐。
所以陈轸之计是国家层面,而非个人层面,并未读懂楚王性格。此时谋士应该做的是消除楚王对张仪的信任,再提出大战略。
那应该如何破坏楚王对张仪的信任呢?美妇破后,美男破老,楚国本朝内应利用皇亲外戚之力来达成破坏,而这些力量不能总作为敌对势力的工具。
从结果看,此谋过后,秦国并未收回曲沃,未实现秦王伐齐目的,只是破坏齐楚同盟的目的,当然这一成果,也保护秦国度过了难关。
过听于张仪。
过,我认为兼有过错和过分之意。
如果不看道德层面,张仪此计,从谋略、人心到实操,可谓封神。先是读懂楚王性格,才能想出此谋略;秦王信任张仪给予商於600里,张仪才能达到实施策略。秦国新败,孤身到楚做说客,人人都知道是来破坏齐楚之盟的,说服难度堪比登天。
商於之地,想到什么没?为何选商於600里?商於之地本身就是说服楚王和楚国的妙地。商於本是楚国之地,后被秦国侵占封给卫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