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的歌曲听起来,不是为了抓耳而创作的。她的音乐在播放时,不会突然让我从工作或学习的思绪中跳脱出来。而其他人很多歌手的音乐不同,是为了抓住你耳朵而创作的。比如 #郁可唯 的 #青衣谣 ,前面郁可唯的演唱非常舒服,但中间那段唢呐进来的时候,很明显就是创作者为了抓耳而故意这么创作的。并不是说这样的编曲不好,而是说创作的目的变了。
谈到创作目的,就可以发现王菲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歌曲好听,而摒弃掉那些不需要的元素,一切的编曲和唱商都是为了表达意境本身而服务的。而郁可唯的那首歌,既要表达意境,同时又加入了抓耳的元素,至少会让我听起来感觉突兀,并把我从思绪中拉出来。我不喜欢这样,我觉得一首经典被糟蹋了的感觉。尤其是附歌部分,郁可唯和唢呐的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唢呐把郁可唯的声音抢了。
唢呐本来就是一种流氓乐器,很少有人能盖过唢呐的音量。我印象中成为经典的,还是那首谭晶在我是歌手里面演唱的九儿,只有谭晶那种大嗓国家队才敢这么玩吧。
说回创作目的,我就更要深究导致这种创作目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为什么创作歌曲要抓耳,而不是符合艺术表达本身?我的答案是因为流量。
因为广告经济在中国已经泛滥成灾。广告是服务于资本最好的控制手段,因为广告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商品表现出去,而不管他质量如何。从而导致另一个问题,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这个过程在音乐界表现非常明显。我们挣钱的来源是流量,流量能转换为广告,从而变现。所以现在的音乐,不是为了音乐表现,而是为了流量。什么样的音乐抓耳,什么样的音乐能带来流量,自然就是创作人喜欢的,从而也是资本的。而没有流量没有资本的音乐,就算创作再好,也不会被大众所发掘。因为这些音乐你根本见不着。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信息垃圾。资本和广告不停的产生信息垃圾,从而淹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让大众看似接受很多信息,实则全部是垃圾信息。但信息量足够大的时候,配合买榜操作,大众实在难以从海量的信息垃圾中找到真正的精品。
幸亏前自媒体时代,没有产生信息垃圾的渠道,很多东西掌握在头部音像公司,音像公司为了竞争,必须推出真正能打的,过硬的音乐才能占领市场。因为他们没有扩散垃圾信息的渠道。当年的渠道非常有限,无非是综艺节目,广播电台和签售会等等,在这层层把关中,垃圾信息被过滤了。大众听到的都是经过筛选的精品内容。比如王菲。
所以现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歌手想保持自我还是很难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