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5 两段式思维与多段式

前天与老婆吵架,无论我讲道理还是温柔,她到后来都呈现出一种敌视或者漠视的态度。今天跟詹勇一起等公交,他说9字头的公交都是绿色的,所以我们只看绿色的公交。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以前我并不重视这样的问题。两段式思维,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潜意识将中间的状态模糊化,简化。
比如老婆与我开始吵架后,她的思维就是潜意识的两段式。因为吵架一开始就把我定性为在说他坏话,所以我后面的任何态度或者解释都是错的,都不能听。当然我这里说的有些极端,但事实大致如此。
再比如詹勇将9字头的公交都是绿色的传达给我们,让我们也跟随简化。当然这件事情本身没错,因为可以简化我们看公交的动作。有了第一层次的筛选条件。这种潜意识的筛选有时候是好事,但大多时候确是灾难。
我认为语言是对这种责任有一定影响的。反驳我的人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某一种因素,而不是所有原因。比方我们说一个人好还是坏,在汉语里面是很明确的表达。但在英文里面却有不同程度的单词。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就是习惯两段式思维。而欧美人则更倾向于多段式思维。
两种思维带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科研方面,我们就没有深入的钻研精神,我们总是之考虑了一种方法及其反面,或者这么说,有人提出了一种理论,但是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潜意识的两段式思维导致他们只会判断这种理论的对于错,大多数时候基本是反驳理论的。却不能积极思考这种新理论的无限可能性。所以我们就错过了将这种理论发扬并实践的基础,很有可能,这个理论就此泯灭了。在这里我的基础是,很多理论的创新离不开众人的思考。
上述的论证,两段式思维的人会积极反驳道,爱因斯坦就是独自创造理论的。但我说的是多段式思维,而不是某一个例子,这种反驳恰恰证明了两段式思维的局限性和狭隘。
对于小孩的教育也一样,大多数父母领着小孩外出碰到一个人的时候,都会主动判断此人是好还是坏,是否能让小孩进一步接触。如果自己判断是坏人,还会将这种考虑强加给小孩,使其不要接近。小孩被教育成潜意识两段式思维的人。小孩有权利有义务去自己触碰和观察判断他遇到的东西,这样才能使他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用多段式的思维来避免无端的下结论的错误。(这里社会治安的因素暂且不予考虑)。
这种思维对于一个民族的整整一代人都是灾难的,但灾难已然形成,我们只能现在意识到,然后改变对下一代的教育。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