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秦汉的历史不是特别明晰,这次借这个动机看了第一部细说体的历史书,至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点点的了解。细说体是以成年的口吻在讲述历史,不像东周列国志,有点带给小孩讲故事的情形讲述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原,但是并没有及时的将法家治国转变为法儒治国,根本原因在于,他还不认为战争已经结束,毕竟那个时候还有很多地盘没有掌控。而历史的转折点在于秦二世没能顺利接班。后面的汉朝也是同样的情况,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没有什么经历,对于治国并没有理念,古代的帝王一直对子孙缺乏有效的教育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难题。仅仅依靠太子傅教导,会导致幼年皇帝即位的时候,宦官大臣母后掌权的危机,这种危机会导致接下来的几代产生治国乱国的危机。很少有朝代能及时调整过来。皇帝立太子,但在有生之年不给予太子自由的治国权,是无法培养一个合格的帝王的。这一点无论是古往今来的政治,或者公司的行政管理,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或者自己的子孙跟自己的思维完全一样,那么我们就必须容忍别人的思维,这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这一点毛泽东应该是能意识到的,就目前来看,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都是有过基层经验的,对于治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秦帝国时代百姓没有机会好好的耕种养息,紧接着就是楚汉相争,项羽的失败显而易见,不过衬托的刘邦,却并不想故事中那样毫无本事,相反刘邦能从容的掌控韩信张良等人,能带兵首先进咸阳,能得到韩信的信服,就绝不是一个庸才。试想没有一点过人的本领,光靠用人和嘴皮子能镇得住底下那些能人?楚汉相争5年,老百姓劳命伤财,战争覆盖整个国家从南到北。最终刘邦完成了同一,延续秦帝国的郡县制。
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外部扩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卫青,张骞,班超等人都是对外征战的能手。在读世界历史的时候,曾读到中东一带之争,就有汉帝国的班超击败当地与罗马齐名的帝国,那可真不是盖的。
戾太子刘琚是一个悲情人物,同扶苏一样,原本都是可以做好皇帝的苗子,却都被长辈所催毁了,这正是我上面说到的问题。
东汉末年逐渐演变成了宦官政治,王莽并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只是他没有好的中层领导,无法将国家带上正轨而已,将东汉王国的所有罪过推到王莽头上并不可取,他至少算是一个有能力的皇亲国戚了。
西汉的历史自不必谈,数个短命的皇帝后,到了傀儡皇帝汉献帝,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的挟持,只怕西汉早就灭亡了,给到董承之流,国家只会更乱。况且对于没有能力的汉献帝和灵帝,我们凭什么就能说他们能将国家治理好。三足鼎立时期,至少国家比较太平,没有大规模的民众迁徙,各行各业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魏蜀吴的兵力也都保持着相对较少的状态,并不像东周末年那样。
三国之后,司马氏统一全国,我猜测司马昭是司马迁的后代。因为古时候姓是从母亲,氏才是从父亲。可能一直到东汉才慢慢的将姓氏混为一谈。在周朝比如商鞅就是个例子,他原先叫卫鞅,卫是他的氏,并不知道他的姓,等到秦国封他商於之地,他就叫商鞅了。再比如扶苏是嬴政的儿子,但并不姓赢,除非他继位。三国时期人们都有了字,就再没有姓与氏的差别了。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On ASUS Zenfone
发表回复